热风炉的历史由来
1857年考贝(E.A.Cowper)首先提出采用蓄热式热风炉以来,经过长期改进成为现代内燃式热风炉。其中,1972年荷兰艾莫依登(I.J.Muiden)对内燃式热风炉做了较大改进后,称之为霍戈文(卜|oogovens)内燃式热风炉(图1a),它的特点是拱顶砌体呈悬链线形,并直接支承在炉壳上;燃烧室隔墙下部增设隔热层,以减小燃烧室隔墙的温度梯度;并采用陶瓷燃烧器。外燃式热风炉的构思是在1910年由达尔(F.Dahl)提出并申请专利的。1928年首先在美国卡尔尼基钢铁公司建成,但由于其热损失大而没有得到发展。1938年科珀(Koppei•s)公司又提出专利,并在化学工业中得到了发展,1950年才用于高炉。它的特点是燃烧室拱顶和蓄热室拱顶由各自不同半径的半球形砌体构成(图16)。1959年出现了地得(I)idier•)式外燃热风炉,它的拱顶由近似半个卵形拱顶连接(图1c)。1965年德国奥古斯特一蒂森(August—Thyssen)公司使用了马琴(MartinandPagenst:echer)式外燃热风炉。它的蓄热室顶部具有圆锥形的缩口,使蓄热室拱顶与燃烧室拱顶由两个半径相同的1/4球形和大半个圆柱体所组成(图1d)。新日铁(NSC)式外燃热风炉,于60年代末综合了科珀式和马琴式外燃热风炉的特点,首先在八幡制铁所洞同高炉上使用。它的蓄热室顶部也具有圆锥形的缩口,使蓄热室顶部直径与燃烧室直径相同,拱顶由两个半径相同的半球形拱顶和一个圆柱体的联络管所组成(图1P)。早在20年代哈特曼(Hart—mann)就提出了顶燃式热风炉的设想,但未受到人们重视,后来在化工部门得到了应用。从7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于中国的中小型高炉上,1978年首钢2号高炉(1327m3)使用了顶燃式热风炉(图lf),开大型高炉使用顶燃式热风炉的先河。
热风炉的工作原理
蓄热式热风炉采用周期性的工作制度,由燃烧贮存热量和送风放出热量两个阶段完成。为了保持鼓风连续地被加热,每座高炉必须设置两座或两座以上的热风炉,并设有一套换炉用的阀门,使热风炉交替地工作。
热风炉的设备分为控制燃烧的阀门及其装置,以及控制鼓风的阀门两类。在燃烧期,加热用的煤气由管道通过煤气燃烧阀、煤气阀和煤气流量调节阀送入燃烧器。燃烧用的空气由助燃风机经空气燃烧阀和空气流量调节阀与煤气一起在燃烧室内燃烧,烟气向上流动,经拱顶改变方向,向下进入蓄热室。在蓄热室中烟气通过辐射、对流等传热方式将热量传递给格砖,使格砖的温度升高,而自身逐渐冷却,然后经烟道阀通过烟道和烟囱,将废气排入大气。格砖被加热并贮存足够热量以后,停止燃烧,进行换炉,转入送风期。在送风期内,鼓风经冷风管道和冷风阀送入热风炉,自下而上与已蓄热的格砖进行对流传热,而被加热。加热的鼓风经热风阀和热风管道送入高炉。但是送风期开始时,送出的鼓风温度高,此时,必须在加热的鼓风中经混风阀和混风调节阀送入一定量的冷风,调节鼓风温度使之符合规定。随着格砖的冷却,热风温度逐渐降低,逐步关闭混风调节阀,减少混入的冷风量。当热风炉不能维持规定的鼓风温度时,又进行换炉,将热风炉转换为燃烧期。下一主题:各式暖风取暖设备入户挑战传统散热器 |